宋朝那些事儿:宋朝小镇做题家如何实现逆袭?
第二回:宋小镇做题家如何逆袭
前段时间,某星考编引发全网热议,而某周刊就此发表的一篇文章又将“小镇做题家”推到舆论的风口上。
其实,明星考编并不新鲜,去年明星们被爆入编还被赞是积极上进的优秀代表,并拉动了“体制内男友”“体制内穿搭”等热度话题。
日收入上百万的明星努力进入“体制内”,网友们不禁调侃“宇宙尽头是考编”。
而如今,因疫情引发的经济不景气、降薪裁员比比皆是,促使大家拼命挤进“编制”的避风港,明星入编无疑更加剧了普通人的焦虑。
这不禁让人回忆起小镇做题家身份地位的天花板时期——宋代。
其实,自古代科举制实行以来,进入制度内成为国家机器运行发展过程中的一枚拥有正规编号的小螺丝就已成为普通人的终极理想了。
科举制肇端于隋唐,成熟于宋。宋朝科举制发展有多兴盛呢?
宋代取士数量庞大,据记载,唐时取进士每次放榜不过三五十人,唐290年不过数百人。
而宋代一次应试举子就有上万人,两宋取士多达十余万,是元朝的几十倍不止。虽然造成了冗官,但也大大刺激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地书院林立,学子遍地。
宋朝统治者重文抑武,宋真宗更亲作《劝学诗》鼓吹通过读书科考参政治国,才是男子的终极人生目标。
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宋代确立殿试制度成为定制,由天子主试,考生成为“天子门生”,这一方面解决了考官舞弊问题,另一方面也大大刺激了读书人的上进心。
另外,宋代科举还发展了按榜引坐、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来保证公平。宋仁宗时有名士郑獬,自恃才高,不满国子监解送时将其位列第五,引起主司嫉恨。
殿试时,主考官故意将一篇误以为是郑獬文章的卷子弃置不取,谁知在开弥封时,获得第一的反倒是郑獬。
说宋代科考公平,其实是不严谨的。
宋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皇权专制和促进社会流动等目的,在科考取士中有意打压权势而提拔寒门,这不仅体现在政府会为远程赴考(如两广、四川)的学子提供资费,如果考中进士,新进进士集会时,皇帝还会给寒门进士赐钱作集会费。
在录取中也会有意增加寒门子弟的录取名额,同时对世家子弟加复试,甚至直接以“有官者不可与寒士相争”为由罢除世家子弟的进士名额。
宋仁宗时,刘敞本为状元,但他是主考官王尧臣的妹夫,被降为第二。宋朝历史上连中三元的名人冯京,本是第二,只因第一名祖父有官,便被提拔为状元。
宋代科举人才地位优渥空前绝后。读书人不论出身,都十分受人尊敬,只要走上了科考路,就有可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大反转,尤其是更倾向于录取寒士的科考制度,是天下无数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无法拒绝的诱惑,而一旦得中,也不必像唐朝等待分配官职,而是直接授官,走马上任,且升迁速度极快。
尤其是进士及第,风光无限,宋代会举行一系列程序繁琐的奖赏仪式,但最受瞩目的还是在金吾卫护送下游街享受全城百姓欢呼的时刻。
当天,东京城几乎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官宦人家和京城富商往往会全家出动,争相挑选及第士子作女婿,俗称“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表现了宋人对及第士子的的狂热追捧,也凸显了宋代科举人才无与伦比的荣耀。
宋仁宗时冯京三元及第,一时间成为高门显贵争抢的香饽饽。当时宰相张尧佐仗着侄女张贵妃得仁宗宠爱,强抢冯京为婿,结果被其坚决拒绝。
后世戏曲中常有“中状元作驸马”的情节,其实是于史不符的,因为顾忌外戚的身份,进士娶妻大多选择高门贵女,而非入赘皇家。
也是因了榜下捉婿的缘故,许多及第士子会抛弃发妻或者隐瞒婚约,像最近热播的宋剧《梦华录》中男二高中探花,悔婚另娶,其实更符合宋代读书人及第后的真实境况。
在宋代极力发展科举制、重用科举人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说宋代是读书人身份地位的天花板毫不为过,“儿子中进士、女儿嫁给士大夫”是宋代普天下父母们最大的心愿,经济条件如何是不论的,寒门皆是清流,商人多利,却是社会最底层。
再看今天,父母在嫁娶问题上,不仅看中编制还看中物质条件,体制内男友在宋代是不是比今天更受欢迎呢?
举报/反馈
原创文章,作者:zhangerma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tppt.cn/253715.html